名称:吴昌硕 丙辰(1916年)作 松涛白云 立轴
作者:吴昌硕 (1844~1927)
创作年代:丙辰(1916年)作
尺寸:142.5×55.5cm
材质:水墨绫本
形制:立轴
题识:穹嶐高百丈,一气俯清虚。春水到堂下,白云真隐居。松涛腾海若,峰朵拂芙蕖。千古供游眺,吾宗仰阖闾。丙辰夏,吴昌硕。
钤 印 吴昌石、归仁里民
出版:《墨美(第十五号·吴昌硕特集)》,第11页,日本墨美社,1952年。
来源: 梅舒适旧藏。梅舒适(1914-2008),原名梅舒适郎,日本书法篆刻艺术泰斗。1948年在日本创立”篆社”,曾任日本书艺院理事长,日本篆刻家协会理事长,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,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。青年时期师从日本篆刻家河西笛洲,并向吴昌硕弟子王个簃求教,致力于以吴昌硕为中心的近代中国篆刻艺术的学习和研究。毕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,推动两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。
展开剩余74%说 明
附梅舒适(1914-2008)题吴昌硕印蜕一纸,款署:吴缶翁晚年刻石章四方:美意延年、万事随缘是安乐法、侣鹤、袌圆天。壬戌(1982年)秋仲,后学梅舒适钤并识于摄北百二匋磁研斋之南窗。钤印:梅
▲吴昌硕 丙辰(1916年)作 松涛白云 立轴(局部)
此幅吴昌硕1916年所作《松涛白云》,以水墨绫本为媒,展卷即见山峦巍峨如铸,松林苍劲似铁,形制轩昂,尽显缶庐晚年雄浑苍润的笔墨气象。画面主体以焦墨渴笔皴擦山势,线条如金石镌刻,转折处涩进顿挫,复以淡墨积染,形成“穹嶐高百丈”的峭拔之势;松干取隶书一波三折之态,枝虬如龙爪攫石,松针焦墨点厾,密处似青铜饕餮纹,疏处若逸士振衣,风起时枝叶摩挲似闻金石相击之声。尤见匠心者,中景松林以浓淡墨色叠压,如海涛翻涌,暗合题跋“松涛腾海若”之境,而“峰朵拂芙蕖”则借远峰淡墨泼染的虚化处理,若芙蕖隐现云海,虚实相生。
▲吴昌硕 丙辰(1916年)作 松涛白云 立轴(局部)
全作以绫本为载,经纬纹隐现如山石肌理,墨色渗透绢缕间,形成独特的斑驳肌理:云烟以留白勾描,绫纹与水墨交融,恍若“白云真隐居”的玄远禅意。右侧竖排题字行草书气脉贯通,字势取法石鼓文之浑厚,间参黄山谷奇崛之姿,“穹嶐高百丈”五字如斧劈崖壁,墨色浓重如漆,与画中峰峦形成“书画同源”之趣。诗中“春水到堂下”暗藏画幅下方若隐若现的溪流,以花青点苔如碎玉溅雪,更添清幽;题跋末句“千古供游眺,吾宗仰阖闾”以篆籀笔意落款,呼应吴昌硕对先贤文脉的追慕。
▲吴昌硕 丙辰(1916年)作 松涛白云 立轴(局部)
吴昌硕此作以“金石气”为内核,笔法兼具篆籀之浑厚与行草之跌宕。山石皴擦以焦墨渴笔为主,线条如刻刀凿凿,棱角分明处见金石碑版之力,而转折处又以淡墨湿笔调和,形成“刚柔相济”的韵律。松针以焦墨攒点,密处如铁蒺藜丛生,疏处若疏星朗月,笔触间既有“屋漏痕”的涩劲,又含“锥画沙”的流动感。尤值一提者,画面右侧松干以隶书笔意挥写,一波三折间暗藏《石鼓文》的浑圆骨力,与左侧山峦的篆籀皴法形成“纵横开阖”的视觉张力。全作虽以水墨为媒,却以浓淡枯润的层次变化展现“满纸烟云”,近景松林以焦墨重彩垒叠,如铜墙铁壁;中景云雾以淡墨湿染晕开,似纱笼青峰;远景山峦则以花青渍染,墨色由浓至枯若云烟蒸腾。
▲吴昌硕 丙辰(1916年)作 松涛白云 立轴(局部)
此作经日本篆刻泰斗梅舒适旧藏,其题签“松涛白云”四字,古拙如金石拓片,与缶庐笔墨形成跨时空呼应。梅氏毕生精研吴昌硕艺术体系,曾于西泠印社论艺称:“缶庐山水之妙,在以刻刀入画,松石皆带金石声。”观此作,可见其以书为骨、以印为魂的创作真谛——山峦如铁铸,云烟似印拓,而绫本经纬与墨色共生的沧桑感,更添“古意新生”的厚度,恰似吴昌硕“强抱篆隶作狂草”的艺术魂魄,凝练成此件缶翁山水典范。
发布于:河南省美港通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